唐宋邵陽藉名人之精神研究
邵陽學(xué)院 薛政超 龍鋼華 陳丹
無論是在春秋戰(zhàn)國 ,還是在唐宋元明 ,邵陽這座城市 ,首先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軍事重鎮(zhèn)。所以 ,一定程度上說 ,邵陽人身上有著漢文化的忠誠盡義、篤仁向善、開明好學(xué)、勤勞求富和少數(shù)民族的剛烈血性、堅毅果勇、喜抱團 、重血親 ,邵陽城市精神也烙下濃濃的地域特色。唐宋時期,是湖湘文化崛起中的一個重大轉(zhuǎn)折時期,邵陽地域文化與地域精神在此時的發(fā)展屬于一個承前啟后的階段,我們試以這一時期邵陽藉的幾位名人為典型,來見識一下這一承前啟后的文化發(fā)展階段邵陽人精神風貌的特點。
一、明穎好學(xué) 重名尚節(jié)
唐朝后期,有大詩人名胡曾,字靜軒,“居邵之永成鄉(xiāng)”,即今邵陽縣長陽鋪鎮(zhèn)秋田村,因所居村名而自號秋田。自小好學(xué)不倦,加上“天分高爽”,便“少負才譽,文藻煜然”,北上京都長安參加科舉,卻屢試不中。于是在咸通未受邀為劍南節(jié)度使路巖之幕僚,乾符中為西川節(jié)度使高駢之從事。高駢鎮(zhèn)荊南,隨往而繼為之賓佐,后則獨往道州權(quán)任延唐(今湖南寧遠)縣令。胡曾雖長期居于幕府賓僚,獨立為官也僅至偏州縣令,但他“意度不凡,視人間富貴亦悠悠”,又“游歷四方,馬跡窮歲月”,與公卿士大夫廣泛交游,是“上交不諂,下交不瀆”的真“奇士”。后來高駢鎮(zhèn)淮南,其叛唐的跡象日漸明顯,胡曾有感于其所作所為自己立身處事的基本原則相違,而“不能一日立乎其間”,遂與之決裂而去。
北宋人周儀,字我光,武岡縣紫陽山人,即今新寧馬頭橋鄉(xiāng)人。“少有異稟”,在資水之濱的石室中刻礪讀書,又與本地士人廣泛交游,使自身之學(xué)問“博洽多通”。雍熙二年(985)登梁灝榜進士,為宋代邵州進士之第一位,改變了“邵州自唐以來舉進士者少”的局面。他官至諫議大夫,為官嚴峻剛直,頗得聲名,被列入“嘉祐名臣”之列。又有邵州李杰者,亦北宋時人,其家族“世有隱德”,“以禮義自飭,鄉(xiāng)之人知為有德君子”,教子亦“皆有法度”。李杰本人為皇祐五年(1053)進士,先后知永州、絳州、提點川東刑獄及擔任金部郎中、湖南路安撫使等職,“所至整飭厘剔,興利除害,恭斂沈靜,有古名臣風”。南宋王元春,字景毓,邵州人,“能文章”,慶元二年(1196)進士,初授零陵縣令,歷朝議大夫、左司諫兼侍講、知湖州,終吏部侍郎。為官“多治績”,“甚有名譽”,退居鄉(xiāng)里亦“有清望”。李純忠,邵陽人,紹熙四年(1193)進士,官至端州知府,“清介慕義,有名于時”。
二、尚氣貴信 剛烈果毅
唐末有鄧處訥者,字沖韞,“邵州龍?zhí)度?rdquo;,即今洞口縣黃橋鎮(zhèn)垅潭村人。他“少有膽略”,時當唐末兵亂,與江西人閔頊投軍防守安南(今越南),兩人意氣相投,結(jié)為生死兄弟。當中和元年(881)與之返道潭州時,乘其動亂之機,驅(qū)逐觀察使李裕,他召集諸州戍校說:“天下未定,今與君等安護州邑,以待天子命,若何?”眾人稱好。于是,率眾推舉閔頊為“留后”,并請他向朝延稟報。當時,唐僖宗正在川蜀,特派使者前來撫慰,并封閔頊為檢校尚書右仆射、欽化軍節(jié)度使。閔頊為酬謝鄧處訥的擁戴之功,特派他到老家邵州任刺史。就在閔頊在潭州漸漸站穩(wěn)腳跟之際,李裕的舊部——衡州刺史周岳出兵攻擊潭州,閔頊召請淮西大將黃皓來援,不料黃皓反而襲殺了閔頊,周岳趁機攻克潭州,殺死黃皓,自稱武安軍節(jié)度使。鄧處訥聽到消息后,痛哭不止,諸將前來慰問,鄧處訥說:“與君等荷仆射恩,若合一州之兵問周岳罪,奈何?”眾人都表示贊同。于是,他厲兵秣馬,積聚八年力量,并與武貞軍節(jié)度使雷滿結(jié)成聯(lián)盟,于乾寧元年(894)攻破潭州,斬周岳首級于戰(zhàn)場,終為昔時好友兼恩人閔頊報了仇,唐廷也下詔封之為武安軍節(jié)度使。同年,河南割據(jù)勢力劉建鋒、馬殷率部從江淮轉(zhuǎn)戰(zhàn)而來,鄧處訥因拒納之入境而遭戰(zhàn)敗遇害。鄧處訥部將中還有不少邵陽人士,在很多方面與之相似,如有蔣勛者,自少年時代就被稱之為“豪杰”之士。另有鄭明者,字洞天,邵陽人,“唐末盜起”,“率土豪結(jié)寨,捍衛(wèi)鄉(xiāng)里”。正值黃巢轉(zhuǎn)戰(zhàn)湖南,其支黨流入邵陽,大肆劫掠,他目睹此慘狀,感到非常憤怒,不顧敵眾我寡而“率眾御之”。臨戰(zhàn)前,對其妻妾說:“量敵而進,非夫也!吾已誓不與此賊俱生矣,敢惜死乎?”他奮勇殺敵,直至戰(zhàn)死,死時“自持其首行數(shù)步,始仆”,妻陳氏、妾顏氏“皆自刎”。
不僅兵士武將如此,而且文人雅士也有磅礴大氣。如前舉胡曾,在蜀地為高駢幕僚之時,南詔王驃信興兵進犯邊境,派人以木夾書送高駢,稱“欲借錦江飲馬”。由于連年混戰(zhàn),雙方老百姓困苦不堪,如果重啟戰(zhàn)端,無辜民眾又將卷入戰(zhàn)爭的苦難深淵。高駢和胡曾再三權(quán)衡,決定由胡曾起草一道牒文回復(fù)南詔王驃信,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答南詔牒》。牒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威之以兵,字字鏗鏘,氣勢凜然。南詔王驃信既對牒文中所說的道理心悅誠服,又為牒文中的凜然正氣和唐王朝的強大軍威所懾服,再也不敢造次,并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唐王朝作為人質(zhì),請求罷兵和好。此后,南詔和唐王朝再也沒有發(fā)生戰(zhàn)事。胡曾以一紙牒文退兵,在歷史上,無論是兵家還是文人,都引為美談。宋人周儀之孫周欽,宣和六年(1124)進士,“性剛毅,勇于為義”。宣和初,武岡峒僚叛亂,他作為一介書生,自告奮勇,“單騎赴峒”,“諭以順逆禍福,無不感服”,受到朝廷嘉獎。又“靖康之難,率師勤王,死之”,故里之人將他奉祀為鄉(xiāng)賢。到南宋時,有王元春者知湖州,時值州境盜賊亂,欲脅宗室濟王趙竑而自立,趙竑因其為“邵州人”而遣之“告于朝而率州兵誅賊”??梢?ldquo;邵州人”這個名稱已成為當時不怕死、敢任事的邵州地域精神的代名詞。
三、篤于鄉(xiāng)里 贍濟親鄰
這以李杰為典型。李杰知永州時,“出私錢買書萬卷,以遺郡學(xué)”,又用任上的三年職田俸祿收入“買田于鄉(xiāng),為義莊,以贍親族”。后來隨著其官位愈高而“俸給益厚”,所買義莊之田也越多,視其原來之數(shù)增加“四倍”。他又覺得義莊之名太重,有沽名釣譽之嫌,而其內(nèi)心只希望和李氏族人共同辦好這個莊園,以造福李氏后人,因以“與吾祖之所自出者同”的名義,將義莊易名為同莊,并為之確定了詳盡的收支辦法:“以族子之賢者司之;視歲豐歉,量入為出;父行倍兄弟,兄弟倍姊妹,月計而季給之;吉兇二禮、赴舉之官,則視服制為差等以給。”為保證同莊的獨立運轉(zhuǎn),他告戒子孫說:“凡同莊所有,一豪(毫)勿私取,一力勿私役”。他的這些規(guī)定“嚴于有司之守”,“族人稱便”,達到了預(yù)期效果。他“又于同莊完潔墻屋,祀其先世,使歲給之際,群族子拜列堂下”。所有這些加強了家族認同感,在鄉(xiāng)里中起到了示范作用。
有類似鄉(xiāng)土情懷者還有不少。如周儀晚年回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學(xué)院,稱為“諫議書院”。本鄉(xiāng)士人仰其文才人品而“多從之游”,他也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必依禮法”而行之,又以“祖遺田產(chǎn),分贍族人,祀鄉(xiāng)賢”,由此倡率鄉(xiāng)里風俗。慶歷二年(1042),邵陽縣進士蕭文蔚,與同族進士、時任柳州巡轄的蕭楹,“出私錢修復(fù)舊學(xué)”。其家族后有蕭藻者,與其子蕭德一亦多次“出私財”修建本地康濟廟。王元春致仕還鄉(xiāng),以才望人品表率鄉(xiāng)間,并參與州學(xué)修建事宜 ,“為鄉(xiāng)里所推”。又有李友直者,居武岡軍石羊渡,即今武岡市石羊村,淳祐元年(1241)進士。其父李世楫,“有善行,鄉(xiāng)里稱為長者”。其所居之地面臨溪水,鄉(xiāng)人來往靠船只擺渡,若春夏水漲,渡船常常沉覆,為鄉(xiāng)人之患。友直為官后,“節(jié)衣?lián)p食”,損貲修橋于其上。鄉(xiāng)人感其德惠,遂以其父之字稱之,名“濟川橋”。
四、余 論
唐宋之際,湖湘文化興起,邵陽文人名士漸多,如胡曾、周儀、李杰等刻苦自勵,穎悟好學(xué),杜絕閉門讀書,而廣泛交游,增長閱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求學(xué)赴試之成法,中科舉者也漸漸增多。無論是處于鄉(xiāng)里,還是為官游歷,他們都堅持禮智忠直的基本準則,注重名譽,堅守品節(jié)。其時又常有動亂,武夫悍將興起,如鄧處訥、鄭明等人,膽略氣概超乎常人,待朋友、鄉(xiāng)鄰以信義,為有恩于已者冒死報仇,誓死捍衛(wèi)鄉(xiāng)里,使百姓不受侵擾,血性剛烈,不怕死,敢任事,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真豪杰之士也。而同期之文人雅士,有一紙牒文而退兵者,有單騎入溪峒而平亂者,有為國家舍生而取義者,其豪杰氣概毫不遜于武將。唐宋史家謂邵人“尚氣而貴信”,可謂至言矣。
“中國古代家庭制度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由魏晉隋唐時期的貴族型家族制度向明清之際的普及型家族制度的演變過程”,而唐宋則處于此轉(zhuǎn)變的中間階段,并為普及型家族制度的發(fā)端時期。這一時期邵陽籍的李杰、周儀等士大夫和蕭氏、李氏家族等多篤于鄉(xiāng)里事務(wù),尤其致力于贍濟宗族,詳定制度,可謂是這一轉(zhuǎn)型之生動體現(xiàn)。
唐宋時期邵陽人之實際精神風貌,當然要比前文所述要豐富得多。如宋人《方輿勝覽》卷26《寶慶府·風俗》引《邵陽郡志》“序”言本地之人還有“喜直而惡欺、節(jié)儉而不奢、樸直而不恌”等特點。若言唐宋邵陽人之精神具有多面性,當為不誣也。